中法兩國在大學領域的合作已有一個多世紀。由蔡元培于1913年創建的北京中法大學以及成立于1921年的里昂中法大學使得首批數百名中國學生赴法留學。這段時期為兩國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此,中法兩國之間的學術聯系日益倍增并變得多樣化。教育及科學領域的合作是中法關系的核心軸,而以下幾位名人代表了兩國派遣留學生及文學藝術領域交流的重要里程碑。
一、文學家巴金
李堯棠,以筆名巴金而聞名,是中國作家和社會活動家。他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文學家之一,其影響力已遍布全球。
1927年,他自費前往法國巴黎學習法語和經濟學,而他的寫作生涯也開始于此。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復仇》就是基于法國人的形象創作而成的。包括《家》在內的著名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則是受到埃米爾·左拉的《盧貢-馬卡爾家族》系列作品的啟發。
巴金的民主、平等、道德的思想和審美觀深受法國文學家及其作品的影響,如盧梭、左拉、雨果、羅蘭等。
二、戴望舒
戴望舒,詩人,翻譯家,在法國留學期間以“tai-van-chou”的名字而聞名,也是中國“現代派”象征主義的創始人。
1926年,戴望舒在上海的震旦大學學習法語,之后于1932年前往法國并在里昂中法大學學習。在法期間,他結交了許多著名的法國文人:安德烈·馬爾羅(andrémalraux),蘇佩維埃爾(jules supervielle),安德烈·布勒東(andrébreton)和年輕的艾田蒲(renéétiemble)。戴望舒與艾田蒲翻譯了多部中文小說,并共同編寫了《公社》雜志。
三、錢鐘書
錢鐘書,中國現代作家,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創始人,以其小說《圍城》而聞名。
錢鐘書先后在國內、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巴黎的索邦大學(1937-1938)學習英語。此后,他在北京的清華大學教授英語文學,并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擔任研究員的工作。他的妻子楊絳也是一位女作家和文學翻譯家,在其作品《我們仨》中講述了他們在法國的生活。
四、藝術家林風眠
林風眠是中國近代最重要的畫家之一。他是1918至1925年間最早在法國學習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中學畢業后,林風眠參加勤工儉學赴法留學,先后在迪戎國立美術學院和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學習歐洲繪畫。
1922年,他的油畫作品《秋》(l'automne)在巴黎秋季藝術沙龍中展出。次年,他的中國水墨畫再次在巴黎秋季藝術沙龍展出,另有42幅畫在斯特拉斯堡的中國古代與現代藝術展上展出。回到國內后,林風眠在官方學術界中擔任過多個重要職位。作為中國美術學院首任院長和浙江美術學院首任院長,他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五、潘玉良
潘玉良,中國著名女畫家,被譽為“中國西洋畫家中第一流人物”。
1921年,潘玉良考得公費赴法留學,順利進入由里昂中法大學開設的面向中國學生的課程,之后又考入里昂國立美術學院。1923年,她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與徐悲鴻成為同學。1925年,她獲得羅馬大獎的獎學金,由此前往法蘭西羅馬學院繼續學業。
六、徐悲鴻
徐悲鴻是20世紀最著名的中國畫家之一,尤以奔馬享名于世。
徐悲鴻1919年赴法留學,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學習素描和油畫。因此,他在國畫中融入西畫技法,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
七、吳冠中
吳冠中,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他致力于中國畫的現代精神的表達。
1947年,吳冠中考得公費赴法留學,在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學習。當時法國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復蘇,卻絲毫沒有影響吳冠中對藝術的著迷。抵法初期,他便參觀了法國所有的大型博物館。
吳冠中的作品融合了兩種派系文化:一是來自于本土,尤其是文學藝術的文化;另一個則是他在留法期間學習的印象派文化。
八、趙無極
趙無極,華裔法國畫家。
趙無極于4月1日抵達巴黎,定居在位于蒙巴納斯區的綠磨坊街上的一間小工作室,與阿爾貝托·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成了鄰居。他在法語聯盟學習法語,并經常前往大蘆舍學院聽埃米爾-奧東·弗里茨(emile-othon friesz)的課。幾年后再提起這段日子,他說是巴黎讓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因為對印象派的特殊熱愛,趙無極最終選擇定居法國。
法國曾幾次向他致敬。他曾獲得法國榮譽勛位團第三級勛章,國家勛位團第三級勛章和藝術文學勛位團一級勛章。1995年,應法國郵局邀請,趙無極專門設計創造了水彩畫作品并發行于世。
更多
留學資訊的信息請持續關注
http://www.tszengpu.cn,出國留學咨詢可以點擊頁面的咨詢框,會有專業的老師為你解答。
文章標簽:留學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