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最常見的中國家長的聲音就是——“標化都沒考出來,做活動有什么用呢?”。
但在過往接觸到的美高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時,就會發現他們對于軟背景提升的認知要相較于孩子在國內上普高或國際部的家長在看待活動時要更理智一些。其實,大部分美高學生真實的校園生活,就是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活動如志愿者、實習、體育、暑期項目、義工等有意義的活動。
因此,不論是美國學生的家長也好,還是學生自己久而久之在大的客觀環境里,慢慢就被培養出了活動和學習的重要性不分伯仲的意識。這一點認知上的偏差其實是源于中美“文化”差異,美國“高考”選拔好學生的維度是區別于中國高考選拔的,中國在高考這一階段選拔好學生的標準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分高者得天下”。
但是美國不是,不是說美國人不在意分數,而是美國在選拔學生的時候,除了高分還希望看到這個學生的其他個人特質。GPA、標化成績以及課外活動是美國本科申請時的三大重要考核指標,美國招生官基于這三個要素來衡量學生的綜合實力。GPA可以直觀地反映出學生9-12年級的學習情況及學習態度,標化成績則是美國招生官評判一個學生的英語掌握程度能否適應美國課堂和Handle大學難度的課程。在美國人心里,他們崇尚個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強調包容性和公民意識。因此,雖然標化、GPA這些客觀上的分數可以很直觀的像美國招生官展現出學生的學習和學科能力,但是這些數字并不能夠讓對方了解到學生的興趣特長、性格情感等。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一個只有高分數的申請者形象一定是無法打動美國招生官的,同時也能夠解釋了為什么每年那些好學校里總有低于平均錄取標化成績的學生被錄入的情況發生。
所以,要想在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贏得高校Offer,別猶豫啦,實習、科研、比賽、夏校都統統安排起來吧!
更多美國留學資訊請持續關注http://www.tszengpu.cn/
文章標簽:美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