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考生要注意勞逸結合,抑郁癥不容小噓!
2019-11-06
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郁,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每次發作持續至少2周以上、長者甚或數年,多數病例有反復發作的傾向,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部分可有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
抑郁癥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預計到2020年將成為第二大;但我國對抑郁癥的醫療防治還處在識別率低的局面,地級市以上的醫院對其識別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而且,同時,抑郁癥的發病(和自殺事件)已開始出現低齡(大學,乃至中小學生群體)化趨勢。 綜上所述,對抑郁癥的科普、防范、治療工作亟待重視,抑郁癥防治已被列入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重點。
從喬任梁到金鐘鉉再到今年的雪梨,他們都看似是站在金字塔頂端、光鮮亮麗、陽光明媚的明星,生活精致,與挫折、苦痛絕緣,如果不是他們的自殺悲劇,我們將永遠不會把他們與抑郁癥聯系到一起。
有人說抑郁癥已經變成精英流行病,“站得越高的人,心理問題越為讓人擔憂”,也許這句話并非空穴來風。
翻開抑郁癥圖譜,西方有牛頓、達爾文、林肯、丘吉爾、黛安娜王妃等名人、中國有海子、顧城、張國榮,他們都深受抑郁癥困擾,其中不少選擇輕生來結束被病魔糾纏的痛苦。
2013年,喜劇演員Stephen Fry曾公開談論了自己的抑郁癥病情及曾有過的自殺嘗試。
“有時主持節目時,我一邊說著ha ha, yeah, yeah,”他說,“但內心里卻在說,我真他媽的想死。”
事實上,即使那些在生活中讓我們大笑的人,可能只是戴著小丑的面具。
從卓別林、憨豆先生到2014年在家中自殺身亡的好萊塢喜劇明星Robin Williams,很多卓越的喜劇表演者也深受抑郁癥折磨。
喜劇演員卓別林這樣描述他對抑郁癥的感受:“有些時候我覺得任何與他人的接觸都讓我作嘔,就像一些浪漫主義者所描述的那樣,我受到的壓力讓我厭世。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陌生人一般,被拒在世界的高墻之外。”
美國第16任總統亞伯拉罕·林肯,生前曾患有極為嚴重的抑郁癥,在他26和32歲抑郁癥發作最嚴重時,林肯都險些自殺。在給友人的信中,他這樣描述深陷抑郁癥的折磨:自己是“活著的人中最痛苦的一個”。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也曾有過與抑郁相伴的經歷。他將抑郁形容為“黑狗”,并稱這“黑狗”:每到冬天便無比猖狂,讓他痛不欲生。
美國知名作家海明威因抑郁癥于1961年開槍自殺。在最著名的《老人與海》中,海明威寫到:“你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是小說主人公與鯊魚搏斗時的內心獨白,也是海明威一生中矛盾心態的寫照。
抑郁癥并非簡單“心理脆弱”能夠解釋,它如同一張無法掙脫的巨網,將深陷其中的人緊緊纏繞。
但這種讓名人們飽受摧殘的精神痛苦,卻并不被大多數亞洲家庭所理解。
動不動就這樣,你真是太矯情了!這么不經事兒,心理素質這么差,怎么在社會上混?
讓人遺憾的是,在亞洲文化的概念里,精神障礙類疾病不僅十分陌生,人們的態度也由無知發展為輕視和蔑視。病人深受情緒上困擾,卻始終被家人或者朋友理解為“太脆弱”、“心理素質差”…
在亞洲老一輩人的概念里:“抑郁癥只是一種做作的矯情,你完全可以自己克服它”
同時,患有“精神類疾病”也被視作恥辱,這種印象早已深深烙印在亞洲各國家的文化和語言中。
在中國,“精神病”被認為是侮辱性的詞匯;在韓國,家人會為了保全家族榮耀隔離家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印度,社會普遍認為自殺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印地語和烏爾都語的“自殺”都與“自作樂”諧音。
亞洲家庭中成員的精神健康以不同形式被忽略。在人們的概念里,精神疾病只出現在瘋人院,手腳被捆綁的病人大喊大叫、摔東西、接受電擊,這樣的場景中。
一名亞裔女性曾對鏡頭吐露,“如果向身邊的人傾訴自己不佳的精神癥狀,會被視作是軟弱的表現”。
因此每當情感上有任何不適,亞裔子女更傾向用掩飾性的舉動來掩蓋自己的病情。他們克制自己,拒絕流露出自己的悲傷、焦慮和恐懼,避免產生任何沖突與不和諧。
處于青春期的亞裔女性與其他族裔相比有著最高的抑郁癥發病率
即便發現了子女情緒和精神上的問題,父母們也并不寄托于向專業的心理醫師尋求幫助,反而希望將所有問題在家庭范圍內解決。
這樣的文化氛圍也解釋了,為何亞裔比白人更容易感到抑郁,且更不愿意尋求精神健康援助。
一名亞裔女性對著鏡頭說:軟弱應當被隱藏起來
通過隱藏“軟弱”,亞裔們試圖用這樣的方式保護自己,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令人心酸的舉動,正醞釀著更大的悲劇。
2016年,四名亞裔學生聯合在哈佛校報發表文章稱:他們清楚地意識到了壓力和精神疾病在自己和同伴身上出現,并且這種令人擔憂的趨勢,在以越來越多亞裔青少年自殺的形式顯現。
有人對抑郁癥患者追蹤10年的研究發現,有75%~80%的患者多次復發,故抑郁癥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發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維持治療藥物的劑量多數學者認為應與治療劑量相同,還應定期門診隨訪觀察。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系統對預防本病復發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盡可能解除或減輕患者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及問題,提高患者應對能力,并積極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以防復發。
環球五湖(北京)留學咨詢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咨詢熱線:010-62133630
Copyright BY 5hlx.com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備18007375號
市場合作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