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和社會底層只有一線之隔?
2020-02-08
漂泊海外的游學浪子,回歸熟悉的環境,本來是好事一樁。然而卻有人給他們來了個當頭棒喝:留學歸國,即為底層。
一般來講,歸國留學生的海外學歷背景,讓他們在求職大軍中更受青睞。即使光環淡去,視野和見識也很難被一筆抹殺。“底層”從何說起?
論信息的獲取和占有量,論社會權益,論物質財富,歸國群體好像都和底層不沾邊。上文提到的《為什么回國后我這么害怕“社會底層”》一文中,給出了三個理由:
讓人瑟瑟發抖的價值觀對壘
經歷了在國外文化中的洗禮,留學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價值觀,許多留學生基本拋棄了“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們擁抱更主動、更開闊的生活,享受選擇和行動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帶來的不確定性。
然而這樣的“多元”在回國后一夜之間失去存在的土壤。他們為追尋跌宕的人生旅途選擇回歸,卻驚恐地發現首先跌宕的是生活境況。
成為周遭異類的恐懼
年齡焦慮、剩女、被催婚是永恒的熱門話題。海歸攝影師郭盈光在回國后用鏡頭記錄了中國相親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的婚姻觀,她為這組作品取名《順從的幸福》。
她的外國同學并不認為年齡會成為女性走進婚姻、得到愛情的限制,也不認為結婚是人生的必修課,更不會用婚姻來衡量女性的人生價值。
然而在國內,叫做“傳統”怪物依舊強大。已經傾向于西方價值觀的TA們,發現自己成為了國內社會中的異類,被迫一次次地套入中國的社會規則,價值觀也隨之動搖,在反復拉扯、沖突中迷失了當初歸國的熱忱。
游蕩結束后的“現實失焦”
留學,是遠離現實焦土的生存模式。這種上課、論文、公益、逛展覽館、和各國友人歡鬧的生活狀態在回國后落地的一瞬,就已經支離破碎。
30歲的歐美年輕人在談戀愛、換工作、五湖旅行和探索自我,中國年輕人在考慮買房、買車、小孩上學和父母養老。
海外歸國的群體,幾乎沒有轉換的時間和空間,一頭扎進了基于“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體焦慮。
對于“社會底層”,可能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有這樣擔心的海歸不在少數,細究背后的原因,相比面對諸多難以逾越的大山的困窘,落差感才是真正的“壓垮駱駝的稻草”。
在中國,如果你是沒車、沒房的大齡青年,就會被貼上“兩手空空”、“邊緣掙扎”的底層標簽。
環球五湖(北京)留學咨詢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咨詢熱線:010-62133630
Copyright BY 5hlx.com All Right Reserved 京ICP備18007375號
市場合作申請